数据类型
变量和类型
在程序设计中,变量是一种存储数据的载体。计算机中的变量是实际存在的数据或者说是存储器中存储数据的一块内存空间,变量的值可以被读取和修改,这是所有计算和控制的基础。计算机能处理的数据有很多种类型,除了数值之外还可以处理文本、图形、音频、视频等各种各样的数据,那么不同的数据就需要定义不同的存储类型。Python中的数据类型很多,而且也允许我们自定义新的数据类型(这一点在后面会讲到),我们先介绍几种常用的数据类型。
- 整型:Python中可以处理任意大小的整数(Python 2.x中有
int
和long
两种类型的整数,但这种区分对Python来说意义不大,因此在Python 3.x中整数只有int这一种了),而且支持二进制(如0b100
,换算成十进制是4)、八进制(如0o100
,换算成十进制是64)、十进制(100
)和十六进制(0x100
,换算成十进制是256)的表示法。 - 浮点型:浮点数也就是小数,之所以称为浮点数,是因为按照科学记数法表示时,一个浮点数的小数点位置是可变的,浮点数除了数学写法(如
123.456
)之外还支持科学计数法(如1.23456e2
)。 - 字符串型:字符串是以单引号或双引号括起来的任意文本,比如
'hello'
和"hello"
,字符串还有原始字符串表示法、字节字符串表示法、Unicode字符串表示法,而且可以书写成多行的形式(用三个单引号或三个双引号开头,三个单引号或三个双引号结尾)。 - 布尔型:布尔值只有
True
、False
两种值,要么是True
,要么是False
,在Python中,可以直接用True
、False
表示布尔值(请注意大小写),也可以通过布尔运算计算出来(例如3 < 5
会产生布尔值True
,而2 == 1
会产生布尔值False
)。 - 复数型:形如
3+5j
,跟数学上的复数表示一样,唯一不同的是虚部的i
换成了j
。实际上,这个类型并不常用,大家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a = 100
b = 12.345
c = 1 + 5j
d = 'hello, world'
e = True
print(type(a)) # <class 'int'>
print(type(b)) # <class 'float'>
print(type(c)) # <class 'complex'>
print(type(d)) # <class 'str'>
print(type(e)) # <class 'bool'>
类型转换函数
int()
:将一个数值或字符串转换成整数,可以指定进制。float()
:将一个字符串转换成浮点数。str()
:将指定的对象转换成字符串形式,可以指定编码。chr()
:将整数转换成该编码对应的字符串(一个字符)。ord()
:将字符串(一个字符)转换成对应的编码(整数)。
占位符与键盘输入
a = int(input('a = '))
b = int(input('b = '))
print('%d + %d = %d' % (a, b, a + b))
print('%d - %d = %d' % (a, b, a - b))
print('%d * %d = %d' % (a, b, a * b))
print('%d / %d = %f' % (a, b, a / b))
print('%d // %d = %d' % (a, b, a // b))
print('%d %% %d = %d' % (a, b, a % b))
print('%d ** %d = %d' % (a, b, a ** b))
说明:上面的print函数中输出的字符串使用了占位符语法,其中
%d
是整数的占位符,%f
是小数的占位符,%%
表示百分号(因为百分号代表了占位符,所以带占位符的字符串中要表示百分号必须写成%%
),字符串之后的%
后面跟的变量值会替换掉占位符然后输出到终端中,运行上面的程序,看看程序执行结果就明白啦。
运算符
Python支持多种运算符,下表大致按照优先级从高到低的顺序列出了所有的运算符,运算符的优先级指的是多个运算符同时出现时,先做什么运算然后再做什么运算。除了我们之前已经用过的赋值运算符和算术运算符,我们稍后会陆续讲到其他运算符的使用。
运算符 | 描述 |
---|---|
[] [:] |
下标,切片 |
** |
指数 |
~ + - |
按位取反, 正负号 |
* / % // |
乘,除,模,整除 |
+ - |
加,减 |
>> << |
右移,左移 |
& |
按位与 |
^ \| |
按位异或,按位或 |
<= < > >= |
小于等于,小于,大于,大于等于 |
== != |
等于,不等于 |
is is not |
身份运算符 |
in not in |
成员运算符 |
not or and |
逻辑运算符 |
= += -= *= /= %= //= **= &= |= ^= >>= <<= |
(复合)赋值运算符 |
说明: 在实际开发中,如果搞不清楚运算符的优先级,可以使用括号来确保运算的执行顺序。
比较运算符和逻辑运算符
比较运算符有的地方也称为关系运算符,包括==
、!=
、<
、>
、<=
、>=
,我相信没有什么好解释的,大家一看就能懂,唯一需要提醒的是比较相等用的是==
,请注意这个地方是两个等号,因为=
是赋值运算符,我们在上面刚刚讲到过,==
才是比较相等的比较运算符。比较运算符会产生布尔值,要么是True
要么是False
。
逻辑运算符有三个,分别是and
、or
和not
。and
字面意思是“而且”,所以and
运算符会连接两个布尔值,如果两个布尔值都是True
,那么运算的结果就是True
;左右两边的布尔值有一个是False
,最终的运算结果就是False
。相信大家已经想到了,如果and
左边的布尔值是False
,不管右边的布尔值是什么,最终的结果都是False
,所以在做运算的时候右边的值会被跳过(短路处理),这也就意味着在and
运算符左边为False
的情况下,右边的表达式根本不会执行。or
字面意思是“或者”,所以or
运算符也会连接两个布尔值,如果两个布尔值有任意一个是True
,那么最终的结果就是True
。当然,or
运算符也是有短路功能的,在它左边的布尔值为True
的情况下,右边的表达式根本不会执行。not
运算符的后面会跟上一个布尔值,它的作用是得到与该布尔值相反的值,也就是说,后面的布尔值如果是True
运算结果就是False
,而后面的布尔值如果是False
则运算结果就是True
。
flag0 = 1 == 1
flag1 = 3 > 2
flag2 = 2 < 1
flag3 = flag1 and flag2
flag4 = flag1 or flag2
flag5 = not (1 != 2)
print('flag0 =', flag0) # flag0 = True
print('flag1 =', flag1) # flag1 = True
print('flag2 =', flag2) # flag2 = False
print('flag3 =', flag3) # flag3 = False
print('flag4 =', flag4) # flag4 = True
print('flag5 =', flag5) # flag5 = False
说明:比较运算符的优先级高于赋值运算符,所以
flag0 = 1 == 1
先做1 == 1
产生布尔值True
,再将这个值赋值给变量flag0
。,
进行分隔,输出的内容之间默认以空格分开。
分支结构
应用场景
迄今为止,我们写的Python代码都是一条一条语句顺序执行,这种代码结构通常称之为顺序结构。然而仅有顺序结构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比如我们设计一个游戏,游戏第一关的通关条件是玩家获得1000分,那么在完成本局游戏后,我们要根据玩家得到分数来决定究竟是进入第二关,还是告诉玩家“Game Over”,这里就会产生两个分支,而且这两个分支只有一个会被执行。类似的场景还有很多,我们将这种结构称之为“分支结构”或“选择结构”。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你应该可以想到至少5个以上这样的例子,赶紧试一试。
if语句的使用
在Python中,要构造分支结构可以使用if
、elif
和else
关键字。所谓关键字就是有特殊含义的单词,像if
和else
就是专门用于构造分支结构的关键字,很显然你不能够使用它作为变量名(事实上,用作其他的标识符也是不可以)。下面的例子中演示了如何构造一个分支结构。
"""
用户身份验证
Version: 0.1
Author: 骆昊
"""
username = input('请输入用户名: ')
password = input('请输入口令: ')
# 用户名是admin且密码是123456则身份验证成功否则身份验证失败
if username == 'admin' and password == '123456':
print('身份验证成功!')
else:
print('身份验证失败!')
需要说明的是和C/C++、Java等语言不同,Python中没有用花括号来构造代码块而是使用了缩进的方式来表示代码的层次结构,如果if
条件成立的情况下需要执行多条语句,只要保持多条语句具有相同的缩进就可以了。换句话说连续的代码如果又保持了相同的缩进那么它们属于同一个代码块,相当于是一个执行的整体。缩进可以使用任意数量的空格,但通常使用4个空格,建议大家不要使用制表键或者设置你的代码编辑工具自动将制表键变成4个空格。
当然如果要构造出更多的分支,可以使用if...elif...else...
结构或者嵌套的if...else...
结构
当然根据实际开发的需要,分支结构是可以嵌套的,例如判断是否通关以后还要根据你获得的宝物或者道具的数量对你的表现给出等级(比如点亮两颗或三颗星星),那么我们就需要在if
的内部构造出一个新的分支结构,同理elif
和else
中也可以再构造新的分支,我们称之为嵌套的分支结构,也就是说上面的代码也可以写成下面的样子。
"""
分段函数求值
3x - 5 (x > 1)
f(x) = x + 2 (-1 <= x <= 1)
5x + 3 (x < -1)
Version: 0.1
Author: 骆昊
"""
x = float(input('x = '))
if x > 1:
y = 3 * x - 5
else:
if x >= -1:
y = x + 2
else:
y = 5 * x + 3
print('f(%.2f) = %.2f' % (x, y))
说明: 大家可以自己感受一下这两种写法到底是哪一种更好。在之前我们提到的Python之禅中有这么一句话“Flat is better than nested.”,之所以提倡代码“扁平化”是因为嵌套结构的嵌套层次多了之后会严重的影响代码的可读性,所以能使用扁平化的结构时就不要使用嵌套。
循环结构
应用场景
我们在写程序的时候,一定会遇到需要重复执行某条或某些指令的场景。例如用程序控制机器人踢足球,如果机器人持球而且还没有进入射门范围,那么我们就要一直发出让机器人向球门方向移动的指令。在这个场景中,让机器人向球门方向移动就是一个需要重复的动作,当然这里还会用到上一课讲的分支结构来判断机器人是否持球以及是否进入射门范围。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要实现每隔1秒中在屏幕上打印一次“hello, world”并持续打印一个小时,我们肯定不能够直接把print('hello, world')
这句代码写3600遍,这里同样需要循环结构。
循环结构就是程序中控制某条或某些指令重复执行的结构。在Python中构造循环结构有两种做法,一种是for-in
循环,一种是while
循环。
for-in循环
如果明确的知道循环执行的次数或者要对一个容器进行迭代(后面会讲到),那么我们推荐使用MARKDOWN_HASH2a1ca3e6eafcfd57a953541d6c5755a9MARKDOWNHASH
循环,例如下面代码中计算1~100求和的结果($\displaystyle \sum \limits{n=1}^{100}n$)。
"""
用for循环实现1~100求和
Version: 0.1
Author: 骆昊
"""
sum = 0
for x in range(101):
sum += x
print(sum)
需要说明的是上面代码中的range(1, 101)
可以用来构造一个从1到100的范围,当我们把这样一个范围放到for-in
循环中,就可以通过前面的循环变量x
依次取出从1到100的整数。当然,range
的用法非常灵活,下面给出了一个例子:
range(101)
:可以用来产生0到100范围的整数,需要注意的是取不到101。range(1, 101)
:可以用来产生1到100范围的整数,相当于前面是闭区间后面是开区间。range(1, 101, 2)
:可以用来产生1到100的奇数,其中2是步长,即每次数值递增的值。range(100, 0, -2)
:可以用来产生100到1的偶数,其中-2是步长,即每次数字递减的值。
知道了这一点,我们可以用下面的代码来实现1~100之间的偶数求和。
"""
用for循环实现1~100之间的偶数求和
Version: 0.1
Author: 骆昊
"""
sum = 0
for x in range(2, 101, 2):
sum += x
print(sum)
当然,也可以通过在循环中使用分支结构的方式来实现相同的功能,代码如下所示。
"""
用for循环实现1~100之间的偶数求和
Version: 0.1
Author: 骆昊
"""
sum = 0
for x in range(1, 101):
if x % 2 == 0:
sum += x
print(sum)
说明:相较于上面直接跳过奇数的做法,下面这种做法很明显并不是很好的选择。
while循环
如果要构造不知道具体循环次数的循环结构,我们推荐使用while
循环。while
循环通过一个能够产生或转换出bool
值的表达式来控制循环,表达式的值为True
则继续循环;表达式的值为False
则结束循环。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猜数字”的小游戏来看看如何使用while
循环。猜数字游戏的规则是:计算机出一个1到100之间的随机数,玩家输入自己猜的数字,计算机给出对应的提示信息(大一点、小一点或猜对了),如果玩家猜中了数字,计算机提示用户一共猜了多少次,游戏结束,否则游戏继续。
"""
猜数字游戏
Version: 0.1
Author: 骆昊
"""
import random
answer = random.randint(1, 100)
counter = 0
while True:
counter += 1
number = int(input('请输入: '))
if number < answer:
print('大一点')
elif number > answer:
print('小一点')
else:
print('恭喜你猜对了!')
break
print('你总共猜了%d次' % counter)
if counter > 7:
print('你的智商余额明显不足')
上面的代码中使用了break
关键字来提前终止循环,需要注意的是break
只能终止它所在的那个循环,这一点在使用嵌套的循环结构(下面会讲到)需要引起注意。除了break
之外,还有另一个关键字是continue
,它可以用来放弃本次循环后续的代码直接让循环进入下一轮。
和分支结构一样,循环结构也是可以嵌套的,也就是说在循环中还可以构造循环结构。下面的例子演示了如何通过嵌套的循环来输出一个九九乘法表。
"""
输出乘法口诀表(九九表)
Version: 0.1
Author: 骆昊
"""
for i in range(1, 10):
for j in range(1, i + 1):
print('%d*%d=%d' % (i, j, i * j), end='\t')
print()
构造程序逻辑
学完前面的几个章节后,我觉得有必要在这里带大家做一些练习来巩固之前所学的知识,虽然迄今为止我们学习的内容只是Python的冰山一角,但是这些内容已经足够我们来构建程序中的逻辑。对于编程语言的初学者来说,在学习了Python的核心语言元素(变量、类型、运算符、表达式、分支结构、循环结构等)之后,必须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尝试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锻炼自己把用人类自然语言描述的算法(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翻译成Python代码的能力,而这件事情必须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达成。
我们在本章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的案例和习题,希望通过这些例子,一方面帮助大家巩固之前所学的Python知识,另一方面帮助大家了解如何建立程序中的逻辑以及如何运用一些简单的算法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Comments | NOTHING